义县新闻
广电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义县印象 > 义县旅游义县旅游

奉国寺国宝展馆 | 凝望明清文化遗产的艺术空间
来源:义县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3-24
说两句 阅读:0次
放射着千年光辉的奉国寺,不但拥有大雄殿、彩绘泥塑“ 过去七佛”等令人惊叹的辽代文化遗产,也是金、元、明、清时期文物资源的宝库。奉国寺国宝展馆馆藏文物包括奉国寺主体建筑大雄殿内揭取下来的明代壁画“十八罗汉”和原悬挂于大雄殿正面檐下的三块巨幅匾额。这二十一件馆藏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考古和观赏价值,是奉国寺文化遗产中壁画和牌匾的杰出代表,是奉国寺文物古迹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研价值的真实体现,是奉国寺文物资源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的具体见证,堪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珍品。
三匾额珍贵老照片
明代壁画“十八罗汉”
明代壁画“十八罗汉”总面积67.5平方米,原绘于大雄殿前坎墙内壁。坎墙是指上部未抵房梁的半截墙体,一般是下面建坎墙,上面置大窗。奉国寺大雄殿面阔九间,其正面除左右两侧两间的柱空儿以墙填封,其余七间在辽金时期并没有坎墙,柱与柱之间皆为门和窗。1984年奉国寺修缮时,将明代壁画“十八罗汉”从坎墙上切割、揭取下来,并拆除坎墙、复以门窗,还原了辽代大雄殿原本的建筑制式与风貌。壁画“十八罗汉”则置于大雄殿内后面、倒坐观音一侧保存至2021年末,2022年始迁至奉国寺国宝展馆进行保护性展示。明代壁画“十八罗汉”有着特色独具的绘画表现形式与佛教文化内涵,虽历经霜暑轮转和世事变迁,画面仍然较为清晰,虽有褪色却不失绚美,实属珍奇可贵。匾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承至今的奉国寺众多文物古迹中,原悬挂在大雄殿正面檐下的三块匾额曾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为防止岁月摧残及各种不良因素的侵蚀,将此三块匾额移至奉国寺国宝展馆进行保护性展示,大雄殿正面檐下现悬挂的为现代仿品。
被载入《中华名匾》和《中国名匾》等书籍的“大雄殿”、“法轮天地”、“慈润山河”三块匾额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制作完成,至2022年已有282年的历史。三块匾额年代久远、体量巨大、制作精良,雕镂工艺和书法艺术精湛,且竖版龙边的雕刻样式极为罕见。经多位专家学者分析论证,三块匾额上的字迹皆为乾隆题写。
三块匾额中,“大雄殿”匾额(大雄殿正中额)为木制竖形,龙边(凡六龙)蓝地金字,高3.15米、宽1.52米;“法轮天地”匾额(大雄殿左额)为木制竖形,阳文龙边(凡六龙)旧地金字,高2.80米、宽1.78米;“慈润山河”匾额(大雄殿右额)为木制竖形,阳文龙边(凡六龙),蓝地金字,高2.80米,宽1.78米。
“大雄殿”、“法轮天地”、“慈润山河”三块匾额,集字、雕、印、色之大成,文字凝练、书法精湛、寓意弘朗,评说古建、赞颂气场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令人惊叹折服。一眼千年辉焕,不负平生见闻。慷慨豪放的契丹民族风裹挟着大辽的悠悠禅钟声飘荡在耳畔,建筑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跃然于眼前,至今已是1002岁的神奇奉国寺,还有更多的国宝等待您去探索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