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民族宗教公众号以《辽宁义县以文旅为桥 激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动能》为题,专题推介我县文旅促“三交”的创新实践。作为全省试点代表,义县以国家级项目为依托,以“辽代木构建筑联盟”为载体,创新实施“六项行动”,构建文旅融合新机制、培育专业人才、深挖历史内涵、打造沉浸体验、推动跨域合作、擦亮四季品牌,为全国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了鲜活样板。
原文阅读
近年来,辽宁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旅游为纽带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构建“旅游+”多元发展格局,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径。作为全省试点代表,锦州市义县依托国家级“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试点项目,以“辽代木构建筑联盟”为载体,通过实施“六项行动”,探索出文旅融合促“三交”的特色路径。
一、实施价值引领行动,构建文旅融合新机制
义县将旅游促“三交”纳入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核心任务,制定《义县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施方案》,明确“文旅融合+民族团结”双轮驱动路径。方案细化3大发展目标、5项重点工程和4条保障措施,建立县委书记牵头的12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三馆两线一区”示范载体建设(三馆:中国石窟东渐之路展馆、中国魏碑展示体验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两线:辽代木构建筑研学线、民族文化体验线;一区:古城文旅融合示范区)。通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科级干部轮训等形式,凝聚“旅游是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载体”的思想共识,形成“党政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实施骨干培训行动,培育专业讲解人才梯队
组建“专家+讲解员+志愿者”三级人才体系,吸纳5名高校教授、32名专业讲解员组成核心团队。2024年9月启动“讲解员培育计划”,面向中小学教师、社区工作者招募志愿讲解员,截至2025年2月完成53名教师岗前培训。创新“理论学习+场景模拟+考核评定”培养模式,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义县实践》等6门精品课程,开展VR讲解模拟、实地带团实训等专项培训5期。建立“星级讲解员”评定制度,将民族团结知识纳入考核体系,打造“人人能讲民族故事、处处可见交融细节”的讲解服务网络。
三、实施讲解内容完善行动,深挖历史文化交融内涵
依托11人专家顾问团(含7名《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辽宁卷》编委),系统梳理北魏至辽金时期民族交融史料237件,构建“历史脉络+文化特质+当代价值”讲解体系。在奉国寺、万佛堂石窟等8大景区新增“宋辽榷场贸易”等专题内容,开发特色讲解模块:奉国寺聚焦“辽代木构建筑中的多民族智慧”,考证营建工匠民族构成;万佛堂石窟突出“石窟艺术东传枢纽”,展现北魏平城工匠与本地鲜卑匠人的技艺融合。编制《义县民族交融故事》口袋书,上线“扫码听故事”数字讲解系统,2024年景区讲解专业度游客满意度达92.3%。
四、实施展陈提升行动,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2024年投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154万元,建成三大主题展馆。中国石窟东渐之路展馆,通过3D投影技术,动态呈现云冈石窟-万佛堂石窟-朝鲜半岛石窟的传播路径;中国魏碑展示体验馆,设置数字化临摹系统,陈列北魏至契丹时期碑刻拓片63件,实现“看碑刻、临经典、悟文化”互动体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打造沉浸式历史剧场,重现辽代多民族工匠协作营建场景。创新“展陈+体验”模式,开发契丹建筑榫卯拼装、鲜卑服饰虚拟试穿等9项互动项目,2025年春节开放以来接待游客13万人次,促成跨民族技艺合作17组。同步改造10处民族团结主题景观,设置中英日韩四语导览系统,景区民族元素视觉覆盖率提升至85%。
五、实施特色资源开发行动,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
成立跨4省市的“中国辽代木构建筑联盟”,联合山西应县木塔、河北独乐寺等7处国保单位,建立季度互访、年度联展机制,举办4期“辽胜一筹”古建研习班,培训专业人才216名。推动“文物+教育+创意”融合,举办辽宁第五届大学生设计搭建大赛,35所高校在奉国寺现场创作辽代建筑模型;开发《黑神话・悟空》联名盲盒、八大辽构斗拱积木等20类文创产品,首月销售额突破50万元;承办“问天杯”华语辩论赛,32所双一流大学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交融”展开辩论,相关话题网络阅读量超2000万次。
六、实施试点示范行动,打造四季文旅品牌矩阵
策划“四季主题”文旅活动。春:“石榴花开”民俗汇演,组织满族、蒙古族等12个民族特色节目全省巡演;夏:“点亮万佛堂”音乐节,融合维吾尔族歌舞、蒙古族呼麦等多元艺术;秋:“古建探秘”研学游,推出6条辽代木构建筑考察线路;冬:“寻年味・义最浓”系列活动,奉国寺庙会单日接待量峰值达1.2万人次。推出“八大辽构纪念章”礼盒、“义州有礼”伴手礼等文创产品,3个主题展馆年销售额突破117万元。大型实景演艺《又见大义之州》累计演出98场,“文脉越千年”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相关经验获《新闻联播》专题报道。
2024年义县全域接待游客385万人次,同比增长318.5%;旅游综合收入22.35亿元,同比增长221.1%。奉国寺成为锦州市首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与天津大学等4所高校共建实践基地,2万余名中外学子参与民族交融主题研学。民俗文化(伏羊)节、新春庙会等活动带动各族群众年均增收15%以上,“奉国寺”话题网络浏览量突破1.2亿次,形成“以旅促融、以融富民”的良性循环。持续放大“旅游+文化+民族”叠加效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多“义县经验”。
来源:民族团结促进处 编辑:陈思霖 校对:李奇 主编:葛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