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要闻

【义县抗战人物志】郭维城:从进步青年到抗日先锋的传奇人生 发布日期:2025-09-01 09:15 浏览人次:37次

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山河破碎的抗日征程中,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从辽宁义县走出的郭维城,便是其中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以其军人的刚毅、学者的睿智与革命者的赤诚,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贡献了一生的力量。


图片

史料、图片由中共锦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1929年,就读于东北大学附属高中的郭维城在进步思潮影响下,联合同学创办文学刊物《冰花》,宣传革命进步思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流亡到北平,参加了学生救亡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考入上海复旦大学。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2月,郭维城大学毕业后,因局势动荡,赴北平后一直未能找到党组织。后经人推荐,到张学良身边工作,进入东北军的领导机关,被任命为上尉科员,负责给张学良摘译英文报刊杂志。因其思路敏捷,对时局颇有见地,很快博得张学良的赏识,不久便被提升为少校秘书。


1936年4月,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张学良在思想上发生很大转变,接受了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同年6月,以“剿共”名义成立了王曲军官训练团。其真实目的是整训东北军和所属部队的军官,灌输抗日进步思想,革除“攘外必先安内”的亡国政策影响。郭维城参加了第一期训练,并为张学良撰写发言稿《中国的出路唯有抗日》,后帮其将相关文章汇编成《抗日理论与实践》一书,供广大东北军官兵阅读。为宣传抗日救国主张,他还创办了《平凡》杂志,成为旗帜鲜明的抗战舆论阵地。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郭维城协助张学良、杨虎城草拟捉蒋新闻稿件、宣传提纲、发布新闻。奉命接收国民党《西京日报》,改为《解放日报》,开通对外广播,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特请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帮助在国际上进行宣传。


1937年,七七事变后,郭维城随东北军爱国将领于学忠参加了淮河、台儿庄、武汉等战役,后进入山东,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其间,与反共势力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密切东北军与八路军的关系做了大量工作。他利用自己在东北军领导机关内的特殊身份,及时掌握敌特动向,保护了大批险遭暗害的革命同志。


1942年,郭维城协同中共特别党员、东北军111师中将师长常恩多率部起义。在抗日战争期间,这种以师的建制起义的情况在全国绝无仅有,对国民党政府的反共反人民政策是一次沉重打击。同年10月,日军对山东军区滨海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式大扫荡,郭维城率部掩护万人转移,与敌血战,以少胜多,成功突出重围。


新中国成立后,郭维城投身铁路建设,为我国发展铁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因病逝世,终年83岁。


郭维城用一生诠释了爱党爱国的赤诚与无私奉献的担当。他坚定的信仰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跨越时空的界限,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来源:锦州发布

编辑:陈思霖

校对:李奇

主编:葛芯



评论


乖,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