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健康生活的基石,更是每个家庭幸福的保障。了解基本食品安全知识,是我们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第一道防线。以下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请您收好~
什么是食品安全?
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保持清洁:餐前便后、处理食物前,请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生熟分开:生肉、禽类、海鲜等应单独存放和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烧熟煮透:肉类、禽蛋、海产品等务必彻底加热,中心温度达70℃以上。
安全温度保存:熟食和易变质食品应及时冷藏(<5℃),室温放置勿超2小时。
使用安全原料:选择新鲜、卫生的食材,并用安全的水清洗处理。
冰箱只能延缓细菌繁殖,并非杀菌工具。
无论是冷藏,还是冷冻,食物都不要存放过久。时间一长或包装破损易造成交叉污染或食物腐败变质失去最佳食用价值。
购买食物时,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sc标识。
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性状。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等异常的食品。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
(预防微生物中毒图)
1.不买不食腐败变质、污秽不洁及其他含有害物质的食品。
2.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品;不购买无厂名、无厂址和保质期等标识不全的食品。
3.不光顾无证无照的流动摊位和卫生条件不佳的饮食店;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
4.不食用在室温条件下放置超过2小时的熟食和剩余食品。
5.不随便吃野菜、野果。
6.生吃瓜果要洗净。
7.进食前或便后应将双手洗净、养成吃东西之前洗手的习惯。
食物中毒通常在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外还可出现发热、头痛、眩晕、乏力、肌肉酸痛和皮疹等。
食物中毒发生后,千万不要恐慌,自乱阵脚,可以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饮水:立即饮用大量干净的水,对毒素进行稀释。
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导泻:如果病人吃下去的中毒食物时间较长(如超过两小时),而且精神较好,可采用服用泻药的方式,促使有毒食物排出体外。
处理:将引起中毒的饮食进行有效处理,避免更多的人受害。
来源:富平科普 编辑:陈思霖 校对:李奇 主编:葛芯

